摘要:
Lazaros Konstantinidis和 Yan Guex-Crosier教授在2016年第27卷第6期的《Current Opinion in Ophthalmology》上发表综述详细阐述了高血压相关眼病的检测及其意义。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主要风险因素,是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可以引发一系列眼部病理生理学改变,显著影响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功能。视网膜血管是人体内唯一可以直接观察并反映微循环健康与疾病的微血管系统,为高血压相关的系统性疾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视网膜病变是高血压最常见的表现,其发生是由于急性和(或)慢性血压升高引起的。按照Mitchell-Wong分级系统被定义为以下三个等级:轻度:弥漫性或局灶性小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动脉壁混浊(铜丝样)或这些征象的组合;中度:出血(点状或火焰状),微动脉瘤、棉絮斑、硬性渗出物或这些征象的组合;重度:中度视网膜病变伴有视盘水肿,伴随严重升高的血压(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20 mmHg)。此外,在恶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黄斑水肿,导致视力突然下降。眼底照相和视网膜图像分析技术的进展使研究者能够对视网膜血管直径进行定量测量和客观准确地评估。除了视网膜血管直径之外,其他几种视网膜血管特征,例如分支角度、分形维度、弯曲度、血管长度直径比和壁腔比也与高血压有关。相关研究已经证实,视网膜小动脉狭窄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而视网膜小静脉直径较大与心血管疾病有关。有研究使用了一种创新软件,用视网膜图像数字分析技术,精确测量整个视网膜血管网络特征,结果证明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无合并症的单纯高血压患者视网膜血管的弯曲度也有所增加。同时,视网膜血管评估可能有助于评估全身疾病的治疗状态。一项研究表明,血压降低与小动脉狭窄减少、小动脉分支角度扩大和动脉密度增加有关。另一项研究显示,不同的抗高血压治疗方案对视网膜动脉微血管变化的影响不同。遗传学研究也证明,一些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体征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2010年的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证实了与视网膜微静脉直径相关的四个新位点(19q13、6q24、12q24和5q14),这是一种与临床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微循环内表型。在这四个位点中,12q24也与冠心病和高血压有关。2013年的一项欧洲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发现了一个位于第5号染色体上的新位点,其含有与视网膜小动脉直径密切相关的变异。最近一项研究报告了4个与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相关的新位点,其中一个位点也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有关。总之,基因研究可能阐明了高血压病理生理学的一些方面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但需要肯定的是,高血压本身对靶器官的损害是多因素的,包括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等。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来阐明遗传因素对包括高血压在内的大血管疾病的意义。视网膜血管和大脑小血管有相似的胚胎学起源、解剖学特征和生理学特性,因此视网膜血管被认为是脑部血管的评估窗口。研究显示视网膜病变可以预测脑血管相关的死亡。伴有血压升高的视网膜病变表型的存在可以鉴别致死性卒中风险较高的患者。此外,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视网膜微血管变化与痴呆、认知功能障碍和脑成像异常之间存在相关性。未来的研究可能将视网膜血管的评估作为需要更积极血管风险因素控制的指标。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存在与亚临床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多种标志相关,包括冠状动脉钙化、主动脉僵硬度、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视网膜病变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包括冠心病风险增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视网膜病变的存在和严重程度也与慢性肾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此外,研究显示,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视网膜病变是死亡率的强有力预测指标。总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存在可能会传达有关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其他预后信息,并可能提示预防性全身治疗。高血压对眼部血管系统有广泛的影响。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存在可能会传达有关靶器官损害风险的额外预后信息,并可能提示紧急系统管理甚至预防性全身治疗。视网膜血管成像和计算机分析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为临床上改善高血压的诊断、预后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工具。